消费大涨,新能源大跌,风格切换了吗?
中国股市的本质是政策市,庄家市,始终把握这一点,新能源板块经历这段比较长时间的攻盘已经充分把政策话题策略用得差不多了,在政策红利用尽后资本就需要转移板块了,但新能源依然是热点,依然可以做短期,但需要更加谨慎!
百分之一百没有切换,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值都超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了!
茅台都消费到3万多亿的市值去了,还要怎么消费?还能怎么消费?我们要的消费不是上市公司的这些所谓消费概念股。政策方面也开始定调:我们目前还不是胡乱消费的时候,我们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重点是发展硬核科技、保障人口健康稳定!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全球已达成共识,远景规划都到2030左右了,时间和空间上都还有机会。短期的大跌只是因为短期涨太快了。
当前风格聚拢的三点根本性理由。首先,产业趋势及政策导向决定了景气度显著分化,受益供给侧改革板块(补短板科技/供需缺口周期)多获得显著超额和绝对收益,而需求驱动相关板块表现均不佳。其次,狭义流动性宽松有利于减轻高成长板块估值约束。最后,其他资金承载量够大的板块(互联网平台龙头/传统消费/大金融)均存在基本面或政策面瑕疵,从资金层面对行情聚拢形成推波助澜。
如何看待当前科技赛道投资的持续性?当前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成长板块,产业趋势短期难以打破。1. 驱动力决定了远景业绩:相较于历史上由政策、或技术、或补贴单一驱动行情不同,本轮行情由“政策+技术+供需缺口”多轮驱动,远景的业绩确定性更强,盈利的贡献度抬升。2. 高频景气度决定了即期业绩:7-8产业高频景气数据向好,中报业绩预告显示高增长。
如何衡量热门赛道的交易拥挤度?截止Q2的基金对新兴赛道的超配幅度距离历史极值仍有差距,虽7-8月进一步上涨但难以快速触及阈值;以成交额占比、成交额占比/市值占比作为交易拥挤度的衡量,当前热门赛道的拥挤度也尚未极端。换手率高企意味后续波动加大,关注:1. 动态的FY1营收预测。2. 成交额占比/自由流通市值占比。
除了聚拢于少数热门赛道之外,当前还有哪些板块值得关注?逐步关注胜率提升的两条线索:第一,狭义流动性宽松下,“人少”+ 产业政策倾斜的成长扩散(军工/国产化软件);第二,当前尚未到需求端稳增长发力的节点,但基建领域的边际变化叠加碳中和“先立后破”原材料成本压力的缓解,有助于制造业相关板块估值迎来修复(工程机械/水泥)。
A 股无系统性风险,坚定“市值下沉”,“聚拢小盘成长”,配置寻扩散。当前A股较债券更有吸引力,但关键仍在结构。政策对于资本无序扩张 领域进行收缩,但中小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信用环境仍在扩张;因此在 出口显著转弱,结构***用收缩缓和之前,景气度分化形成的市场风格 大概率延续。后续可对南下资金流出及地方专项债的边际变化保持动态 跟踪。继续坚定“市值下沉”聚拢小盘成长,除热门赛道外,寻找胜率 提升方向:1. 主赛道依然是“政策+技术+供需缺口”多轮驱动新能源 车(锂/隔膜)/光伏/半导体;2. 产业政策倾斜+人少成长扩散(军工/国 产化软件);3. 基建边际变化+成本压制缓和制造业(工程机械/水泥)。
欢迎关注【财经基本面】头条号,这里会持续给大家更新好文,欢迎大家评论转发收藏点赞,谢谢!
新能源汽车如何承担起“稳消费”之重任?
没有如何担起重任之说,电池车并不是新能源,上世纪就有叫电瓶车,虽然现在的电池车比那时要先进,但是还是电池车。快速充电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担起重任,说实话能不能存在下去还是回事。要不然各地车牌限制和***对电池车的补贴,基本没有人考虑电池车。网上关于电池车的话题无非是给电池车做广告。
新能源汽车如何承担起“稳消费”之重任
随着社会的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趋势,城市和乡镇随处可见的新能汽车,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还在原地打转,如:充电桩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求大于供,新能源汽车的维修问题!电池不耐用的问题!等等等等
目前最多的问题还是在电池方面不耐用,理论上三四百公里的车可实际常常是不尽人意,申请更换电池还要多次协商才得到解决。
虽然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某些厂商只是在赚取国家高额的补贴并不是真正想发展新能源汽车。
最后希望新能源汽车早日迈出一大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