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贷款也要买车,面子视为第一”你怎么看?
我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
我认为,很多人***买车,都是工作的需要,事业的需要。只有少数人的确是为了虚伪的面子才会去***买车的。这个问题要理性看待,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比如说,我自己吧!
我在2019年***买了一辆车。我不是爱慕虚荣为了面子***买车的,而是为了工作,为了美好的生活才选择***买车的!
但是,我有个熟人却就是爱慕虚荣,为了虚伪的面子,在2015年***买了一辆车。
车买了以后,整天不好好干事情,开着车到处炫耀显摆!可是,时间长了,车子加油钱,维修钱都是问题!最后,不得不廉价转让。这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把面子视为第一的自食恶果!
总而言之,在大家***买车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认为对方都是虚伪的把面子视为第一的表现。而是要理性客观的看待事情的本质才对!
我是热爱生活的天山雪莲。希望我的解答您能喜欢!
视频加载中...
感谢邀请
我认为面子第一,***买车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买车很正常,让出行更方便,面子第一也是常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认为别人有的东西我也要有,甚至比别人的更好,宁可表面光鲜,回家吃馒头喝粥,人前显贵,背后受罪,虽然这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我却不认可,这样会迅速拉低生活质量,我认为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赚多少钱干多少钱的事。
面子不是靠这些表面的东西来赚的,网上说的好,开奔驰宝马的给开帕萨特的送礼,所以,面子不是那么肤浅的东西,是理解的肤浅了。还是努力工作吧,赚了钱多改善下家里的条件才是最实际的。
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边发生一家四口在同一天死亡,夫妻俩二十七八左右只因网贷买豪车,面子上风光,可是他俩只顾面子最后还不上巨额,两了买了农药喝了,可怜的两个孩子也窒息死亡!
你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代步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平时遮风挡雨的,所以***买车成很多人的首选。
2018年我***买了一辆车,当时***三年,为什么会突然选择***买车,是因为面子吗?不是的!
1.已经外出工作好几年了,年轻人嘛总是存不到什么钱,就觉得买部车吧,每个月发工资了,把月供还了,虽然还是没存到钱,但是起码能得到一件实用的东西,要不然也是白白花掉。
2.外出工作嘛,每年总是有好几次需要回家的时候,以前每次回家坐大巴规定时间出发,很不自在,而且也不能随意进入服务区,都是规定服务区停车,每次节***日自己开车能提前出发避开拥堵,时间随自己控制,方便自己出行!
3.最主要的,回娘家,我老婆家离我们家有300公里,以前每次回家要转三次车,进入她家的路都是坐那种三轮车,很挤一车人,很麻烦,带着小孩挺遭罪的,还有一堆行李,有时候还没有车,基本早上7点多出发,下午2点才到,浪费比较多时间,现在自己开车只要2.5小时高速直达,带多少东西都往车上丢就是了!
买车讲究实用性,按自己的实力购买,方便自己。
再比如你自己只有5万,但是你去买40多万的名牌车,那就是为了面子,自己遭罪受了!
人生不管干什么,都不能太在乎面子,得不偿失,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买车是为了什么呢?欢迎点赞评论👇👇👇
我曾经看过两个网友对撕,谁对谁错大家来评价一下吧!有一个网说!没有消费能力不要买车没有必要装!另一个网友说,我不买车连对相都找不到你知道吗?这个社会很现实!你有有老婆了吧?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家怎么看?
“借钱给人,对于买房、买车、做生意的,真的不要借”你怎么看?
买车买房都不是一笔小的数目,光凭工薪阶层那点儿微薄的工资,确实很难做到。所以要好的朋友之间提出来,如果自己有余钱,根据对方的还款能力和人品,我会认真的考虑一下。但是同事之间,我一般不会借的。毕竟交浅言深,只是共事的关系。而且这年头借钱容易,要钱却难于登天,明明是有助于人,最后催债时却不好意思开口,这样的感觉太难受了。所以和同事之间最好不要牵扯金钱往来,尤其是大额的借贷,还是君子之交比较好。不然的话,遇到下面几种人,你真的会悔不当初。1.认为你不缺钱,所以没有还钱意识有些人的三观真的是很有问题,对于比他有钱的人,心里就非常的看不顺眼。别人好心把钱借给他了,他买了车,买了房之后,日子过的比谁都潇洒,一点也不着急还钱的事情。如果实在点到面问到了,就会凉凉的来一句,反正你也不差钱,催这么急干嘛!还怪他一点同事爱都没有。这种类似无赖的行径,你也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后悔当初自己的识人不清。2.自己的钱用来作风险投资,最后亏了没钱还有一种人不是没有能力买车买房,而是***不开。所以说是暂借一下,但是最后还钱的时候,却因为股市被套牢或者投资失败,所以没有办法兑现。这种人把钱借给他,是一点安全感也没有。有可能最后因为股市动荡,他就会血本无归。车,房都抵押出去了,更别提还钱了。你也只能打碎银牙活血吞,自认倒霉。3.借钱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还这一种人是最让人无语的了,想要买车买房,自身能力还差好大一截。但是却硬着头皮跟同事借钱,到了还钱的时候就是各种装可怜,示弱。反正不管你如何说狠话,可他也只是用那种无能为力的眼神看着你。归根到底就是一句,暂时没钱还。你拿这种人真的是无可奈何,也只能慢慢跟他耗了。无论上面哪一种情况,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太好。轻则互相产生矛盾,重则对簿公堂,不光同事做不成了,还很有可能影响工作,最后真的得不偿失。这年头谁挣钱都不容易,所以同事之间不牵扯金钱是最明智的。感谢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您满意。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有一句话说的好“借钱给朋友,在失去朋友的同时也失去了金钱”,所以如果二者必取其一的话还是选择把握金钱吧,大多时候金钱能办到的事,朋友办不到!
而对于买房、买车、做生意的人要来借钱,如果我的钱特别的富余,而向我借钱的人是我的至亲好友,并对我时有关爱和帮助,是会毫不犹豫的借的,如果没有特殊的交往,那么对不起,请免开尊口!
你要买房吗?可以向银行申请抵押***,买车亦然手续也非常的方便,为什么要向别人借呢?做生意需要借钱的就更是肉包子打狗一去无回了。
会做生意的人大都是以最低的成本撬动最大的资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凡是下了血本投资的生意更多是劳民伤财,好的维持个攸支平衡,弄不好了就会颗粒无收,还会搭上老本陷在欲罢不能的怪圈中走不出来,那会有什么钱用来归还你的债务呢?
所以无论谁向你借钱,不管是买房也好,买车也罢,还是要做生意,一定要打定主意就两个字:不借。
谢谢邀请。你提的提问,不好回答,因为借钱者和借出钱者的每个人经济状况丶生活环境丶朋友圈丶性格丶人品丶口碑不同,所以不能笼统回答。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借还是不借。一般情况最好是不借,一借朋友或亲人的关系就不好处了,甚至事与愿违,将来可能反目为仇。
又,其孩子若是上大学急需用钱,有钱立马就借。能还更好,不能还就权当是赞助了。古人云,这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图回报。
对于借钱这件事来说,都是“救急不救穷”的,什么是急?什么是穷?每个人心中也有自己的定义。我对急和穷是怎么看的呢?通过几个小事例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加载中...这种情况不能借,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况且他们不是真穷。我有个朋友跟我们借钱,说很急,所以就借了,后来才知道是借钱买手机,要换手机了着急用钱。再后来我们也着急用钱,提了一次,回答的很好,“没问题,我明天就给你,晚上就想办法给你们凑”。等到了明天的时候再说话,已经不回复了,打电话也不会接了。到现在快过年了也没一句话,一直也不敢联系我们,我们和说话也不理,但是一直在更新朋友圈,买啥了,去哪玩了。没办法,又不能说啥,毕竟是朋友。
“普通人,坚持不买车,这是理智的行为”你怎么看?
普通人,坚持不买车,算经济账的话确实是理智的行为。
***设买一辆10万元的油车,你需要承担以下的账单:
1)折旧费。10万元的车开了10年后基本上就卖不多少钱了,每年折旧费用1万元。
2)保险费。老老实实上全险,前几年费用高点,如果车技棒、运气好,一直不出事故,后几年保险费会少些。但平均下来,每年2000元的保险费是跑不了的。
3)油费。每月只算300块钱上下班的。带全家出去玩的时候,车的作用还是很大的,那点油费就别计较了。这样算下来每年3600元油费。
4)停车费。因为每个小区不一样,这一项没法细算。一口价每年2000元。
5)保养维修。包括正常保养、不小心剐蹭、洗洗车、换换坐垫。一口价每年500元,应该不过分吧。
6)机会成本。这点很多人都没算进来,***设你10万元没买车,用最保险的理财手段——存定期,每年还有3000元利息收入。所以,买车,每年还有3000元的机会成本。
把1-6项加起来,总共每年的养车成本就是21100元。
普通人的收入咱们按照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5元来计算,平均每月收入24***元。
养10万元的车,普通人每年就要消耗8.4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工作一整年,2/3的收入给了车。***如两口子都是普通人,那就是把家庭一年收入的1/3给了车......
如果换成5万元的车,每年的养车总成本就会骤降6500元,只有14600元,平均每月1217元。嗯,对于每月收入不到2500元的普通人来说,还是有点多.....
所以,对于拿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普通人来说,坚持不买车,太太太理智了!最好还是拿着这些钱去给自己充电或者做些投资。毕竟,如果能够月入1万元,再找个哪怕只有你一半收入的爱人,买车对你来说,都是小kiss了。
是的,好多上班族其实一周开不了几回车,整天上班,下班了也就累了,不想动了,车买了就要交停车费,还要保养,还要车辆审验,买保险等等,一年下来可能要上万元的费用,一但开车,又要加油,开出去交过路费,停车费,不开一直放着对车辆也是不好,还不如打车,现在城市有共享汽车,就更没有必要买车了。
对于不上班的农民来说,其实更没有必要,因为种地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时间开车去玩,即是打工者也用处不大,因为工地活,或工厂活基本是12个小时,那有时间开车,基本都是放着,还要掏停车费,因为汽车他是消耗品,是有年限的,过了十五年就半年一审,费钱费时,
所以我个人觉得作用不大。
“奉劝大家一定要在2022年买车,这是抄底车价的黄金时期,过了这村没这店!”
这是车评人的观点,说完还不忘给老百姓脑补买车的积极意义。
看到这,我想怒怼车评人:“麻烦您说话摸着良心,不要车企给你充值到位,就睁眼说瞎话”。
为什么车评人不遗余力的***,关键还有人信?
其实有“三大意义”无法绕过!
第一种:车=面子
1,初中没读完的发小买了BBA豪车,还娶了班花,而自己从985毕业,却还在骑小电驴,至今连个女朋友都没有,面子掉一地。
2,逢年过节走亲戚,骑自行车送茅台,人家觉得你提的是***酒;开大奔送二锅头,人家觉得你有品味,这些都是车带来的差距。
3,别的小孩都是遮风挡雨的汽车,而自家小孩只能在大冬天坐小电驴吹冷风,看着都心疼,最后忍痛买辆车。
第二种、车能改善生活
4,有车后,可以随时随地回老家看望父母,哪怕一时兴起也行。
5,有车后,带家人在周边自驾游,活动半径也大了。
6,有车后,相亲成功率也大一些,毕竟房子不能带着跑,但可以开车带美女兜风。
第三种、有车,就有新活法
7,如果有车,就算离婚带孩子,也能边开专车边带着小孩讨生活。
8,如果有车,女人就不怕跟男人吵架,随时都可以开车回娘家;男人也不怕女人唠叨,可以把自己关在车里自娱自乐。
9,人生很短暂,买车犒劳下自己,再不享受就真的老了。
这么看来,买车确实能带来面子,改善生活质量,有个新活法,也没有大毛病,因此在能力允许范围内,买车利大于弊。
但是2022年买车,真的适合每个人吗?
我看未必!
给大家算个买车经济账!
我朋友,去年不听劝非要买车,结果才开一年多,就有点后悔了,因为油价真心让他吃不消。
他买的朗逸,指导价是139900元,裸车价124900元,去年优惠15000元。
购置税:以购车[_a***_]的裸车价÷1.13X10%=11053元
保险费:全险6358元(交强险950元,车船税420元,商业险4988)
上牌费:1000元,被忽悠了,后面才发现去车管所上牌,400元就可以搞定,白白亏了600
加装费:被4S店忽悠加装底盘装甲,花了2000元(关键这配置真没用)
车刚开出4S店,145311元没了!
他月薪6000元,他老婆4000元,加起来过万,不买车生活还是可以的,结果开了一年就有卖车的打算。
油费:他老婆是外地人,没车的时候两年才回一次娘家,有车后一年回3次,第一年跑了12000公里,油耗是8.5L/百公里,平均油价8.3元,一年油费8466元,相当于7毛/公里
保养费:3000公里首保免费,8000公里做了小保养,花费1100
小区停车费:一年2000元
外出停车费:他没仔细算过,但是第一年不低于3000元
违章费:有几次违停,一次200元
高速路桥费:第一年跑3000公里高速,按0.5元/公里,就是1500元
洗车费:他都是自己洗,洗车费到是省下来
年检规则是:6年内免检,6~10年两年1次,10~15年一年1次,15年以上一年2次
维修费:第一年车感不好,磕碰三次,尽管报保险,但今年保费就涨了,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
就这样,一年养车费用:19505元(含保险),月均1625元。加上九涨一跌的油价,他直呼开不起。
为什么不建议在2022年买车,要理智?
一、疫情这三年,活下去才是重点!
以前见面第一句话:“你吃饭了吗?”
如今见面就调侃:“你失业了吗?”
这三年失去太多,能有份稳定的收入比什么都香,捂好钱袋子,活下去才是王道。
二、2022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最近各地又开始紧张起来,静态管理的区域越来越多,让大家看不到头。
而“漂亮国”亡我之心从没有停止过,不断在周围搞小动作,大环境难免被波及。
今年有多少人还在用5年以上的手机,是不想换新的吗?
因为钱难挣!
有朋友调侃:2022年将是下一个十年,最好的一年。
三、油费,真的太贵了!
想想油价5元多的时候,从来不关心油价,可如今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油价涨跌让人看不懂,因此很多人只能减少开车,甚至不开车。
四、芯片短缺,导致产能跟不上,最后汽车的价格不降反升,不光燃油车涨,电车一样涨,最后都是老百姓买单。
五、很多车企自己都没搞明白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到底是主攻电动汽车,混动汽车,还是放弃燃油车。
就算是电车,经历上一轮高温限电后,大家都在反思,电车真的是未来吗?
六、对于普通人来说,买辆10万的车不难,难的是养车、停车,有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用车需求。
结束语!
理智的问下自己:
我真的需要车吗?
我真的需要车吗?
我真的需要车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