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动、纯电、增程式、氢能,究竟谁才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 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式:充电桩、换电站、“充电宝”…谁为主流?
- 未来新能源低速电动汽车的走向是什么?
- 北京冬奥会采购氢电能源车,这是未来新能源车的风向标吗?
混动、纯电、增程式、氢能,究竟谁才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纯电是未来,其他都是过渡
分类:
- 电动汽车
- 插电混动
- 增程汽车
毋庸置疑,纯电动才是未来,汽车电动化的初衷是摆脱对常规燃料的依赖,也就是摆脱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以此实现能源安全和减少排放,所以汽车新四化的第一步就是电动化,最终也是一定会实现汽车的纯电驱动的。其他技术都是在充电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低价车辆的续航还不够长的阶段里推出的过渡技术。
插电混动、插电增程、氢燃料技术属于一类,能否理解?
一般所谓的插电混动指具备“纯电驾驶”和“油电混合”双功能的汽车,油电混合(HEV)其实一直都包括增程模式;其内燃机有两项任务,其一为辅助电动机驱动,其二为发电。只有让内燃机持续发电才能持续给驱动电机供电,在电动机不足的基础上***驱动只是附加,用油发电、用电作为主要动力单元,这就是典型的增程模式。
所以油电混合的本质就是“增程+混动”,现在销量最高的比亚迪DM-i/p系列插混汽车直接把时速八十公里以内设定为纯增程,超出之后才进行油电混合;但这只是为迁就电动机,其使用的电动机在高车速区间的耗电量会增大,直接用电机拉到高车速很难控制综合能耗,说白了就是用油发电加上中间转化损耗的能耗会比较高,不如直接略微提升内燃机转速来补偿动力划算。但是如果其使用更高标准的电动机也可以直接使用全速域增程模式,只是比亚迪为了打造出物美价廉的插混汽车而必须控制电机和内燃机的成本,所以采用了这种模式。
深蓝、哪吒、零跑、理想、岚图等品牌的车辆都用纯增程模式,这些车本质上和DM-i/p相当,其实与氢燃料汽车也是一样的;纯增程就是只用发动机发电,不使其参与驱动,属于DM-i的简化版本。
氢燃料汽车的本质也是增程汽车,区别只是其发电机不用内燃机提供动力,用的是“氢燃料电池”逆向氢氧还原反应来发电,这也属于一种增程器;所以这些车可以放在一起讨论,不过氢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特别高,所打造出的车辆在性能和续航只能看齐普通内燃机增程车的前提下,价格要高出数倍,这就决定了氢燃料增程电动汽车没有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目前分为两类,为电动汽车(D牌)和插电混动并涵盖增程(F牌);后者只是为了提升不能的便利性的过渡产物,一旦到处都有充电桩,而且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能够进一步地下探,能打造出长续航的入门级车的时候,所有混动汽车就都没有意义了。
不过预计插电混动汽车还有10年以上的生命周期。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纯电动车才未来,
混动和增程是带着电池的燃油车,他主要解决的是充电设施不健全时的过渡产品,借助燃油车加油站的便利性。
氢燃料车也是增程式电动车,他需要重新打造整个社会的能源补给体系,成本高,技术复杂,安全性也不够。
纯电就是未来,因为电是最容易获取的,在任何地方都有,电有直接性,有现有的基础设备优势。
混动/增程式,都用一部分油,所以它也是一个需要转换二次的能源方式。
氢能不谈了,所有的设备都需要建,实现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除非地球发生巨大变故,否则不会转用可以从水中分离的氢能,但好像从水中分离氢方式中的一种也需要用电。
未来是相对现在而言的,所有的说法都没法现在证实,都是有规律的推理罢了。
一百年前,燃油车就是马车的未来。一百年后,氢能,纯电或者是其他能源才是百年之后的王者。
很多产品都是推陈出新的,燃油车进化到了混动车,混动车又产生了纯电,燃油车和纯电中间产生了个增程,氢能是最后的选手,能否打遍天下无敌手,一切未知
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不能改变的,未来还都没有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式:充电桩、换电站、“充电宝”…谁为主流?
感谢邀请
这里指的是新能源电动汽车,也有其他比如氢燃料汽车。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主要是公用充电桩和家用充电桩,也有便携式充电装置,但直接插电充电,速度太慢很少用。还有一种就是蔚来汽车最早推出的换电的方式。
对于未来新能源充电模式我觉得不会太大变化,变化的是电池的技术,和充电的技术。也就是说,电池的蓄能,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如果有很大的提升,那么电动车的普及率会更高。。比如充一次电跟加油一箱油的时间差不多,也三五分钟,就可以跑5百-6百公里,选择新能源电动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所以,未来充电模式还是充电站的方式为主,类似现在的加油站。如果汽车的电池技术发展到极致,并且通用,充电站换电池也是一种方式。
家用车位的充电桩为辅,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车位,还是以公用的为主。
那要看使用场景了,私家车位的换电站不太可能实现,占地面积不允许私家车位安装换电站,通用换电也不可能,电池布局,结构,换电形式都不统一。充电宝是能作为临时应急,不会成为直流充电模式,因为充电宝容量有限,安全性等问题限制。所以,未来充电桩仍然是主流。谢谢
任何的主流和热点 都是建立在 便宜好用 补贴 绝对是火爆的, 先不用说这个久 两三年内 绝对是充电桩汽车的主流,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肯定是越省钱 越是老百姓向往
个人见解:充电桩会慢慢普及,2020年是基建元年,各个地方都在新建充电桩,从一线到三线城市慢慢都在普及电瓶车充电桩和汽车充电桩,四线城市也在慢慢普及电瓶车充电桩;换电站基本上比充电桩的投建工程体量要大,现在还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刚刚开始,涉及到的换电效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需要整体规划,最好***出面干预规划建设,企业承包。
个人更看好私有充电桩和换电站模式为主,商用充电(场)桩为辅。
首先建议你先要有私人或长期停车位才购买充电式新能源车,晚上或闲暇之余充电方便实惠,不会有里程忧虑,自己不用的时候联网出租电费+停车费,出租达到一定数值后维护由运营方负责,达不到出租方自行解决,期间双方约定好出租的时间段,方便附近车友还能赚点零花钱,这就要一个专业的团队运营。即使出外长途旅行***用换电站模式,方便快捷,不用说开车三小时,充电两小时。
其次才是专业的商用充电桩(场),运营方单独划拨出一块独立[_a***_],联网出租,建设维护全部运营方负责,充电费用(商业用电)+停车费(普通停车位),因为这样的充电方式相对较长,不能挤占原有的公共空间,反向之这种停车场既收了停车费又要商业用电(不充电按双倍停车费计算)的费用,相对比普通停车位成本更高,汽油车肯定不会侵占。
综上∶普通的充电桩模式时间成本太长,挤占原有的公共空间绝不是长久之计,利用专业的团队才能效益最大化,让你的电动爹有地方停有地方充电,而不至于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不敢来暖气。
未来新能源低速电动汽车的走向是什么?
低速电动车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但在其他方面,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客观看来,即使排除争议的各种观点,即使参考某些城市曾经大力推行的记录,这种产品仍然是一种过渡产品,不具备长期发展的生命力。
所谓的低速电动车,实际上是为了适应所谓的市场需求而产生的畸形产品。
有一个现象,很多人,总希望花自行车的钱,实现汽车的价值。这是消费观,价值观吧,别总说因为穷,一味地强调穷,那就是甘于堕落的耍流氓。
低速电动车就是这样的需求的产物,用电动自行车的钱,实现汽车的感受。对于这样的东西,必须坚决取缔。如果允许其存在,那各行各业就都可以效仿喽。
低速新能源电动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处于灰色地带的产品,卖点是低价,同时具备汽车基本功能,可以遮风挡雨,一般都是以老年代步车的身份出现,时速70KM/H是区分低速电动和高速电动的区别,老年代步车的通常的强制标准是40KM/H以下,低速电动汽车的缺点是安全性差,没有国家强制标准。无证驾驶,安全隐患高。对于管理者来说,低速电动汽车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也没有像汽车一样有车辆购置税,能够从低速电动车获取的利益少,但是管理的成本却很高,管理者对于低速电动汽车的态度基本上是不鼓励,不赞成其发展的。
随着高速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以及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替代低速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2016年以来,以御捷,富路等传统低速电动汽车品牌纷纷与传统汽车合作,生产高速新能源汽车,获得国家工信部新能源目录资格。
低速电动汽车未来不看好,但目前这几年还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北方地区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市场非常庞大,但是未来会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低速国家强制标准出台,被规范的低速四轮的市场必定会被压缩。
世上之物有生就有灭,有动就有静。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永远是进化的,至然有存,总会有治。一物破一物,一物治一物,办法总要有的。深入研究,对症处理,好办法执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会有解的。
新能源汽车里目前不包括低速电动汽车,低速汽车的针对性太小,不会有哪家企业会针对这一车型发力。
低速汽车目前的车型种类只有载货汽车一种,原型车是农用运输车以柴油动力为主,最高设计时速≤70km/h。这一车型虽然有一定市场,但车型往往以存在感不高的三四线车企在生产,而电动汽车则是以发力乘用车的车企为主流。
两种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同,所以乘用车车企并不会去发力农用车,低速载货汽车最终会伴随柴油动力消失。随着购买力的提升以及普通汽车的价格降低,以后应该不会再有这类车型,替代车型会是用以短途运输的纯电物流车。
如果是指普通的四轮低速车,这类车首先不属于汽车,其次也不属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仅要能使用30%的清洁能源,而且本身的环保水平要达标。
现阶段没有合法身份额低速四轮车99%用的是铅酸电池,这类电池成本非常低但污染也非常严重,不仅制造过程中会出现污染,在处理废旧电池阶段也会造成对水源和土地的破坏,铅、镉等物质对人的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以及精神状态都有明显的伤害和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使用量以及生产和回收环节,污染会高到难以想象。
真正的电动汽车使用的是三元锂电池,污染量远远低于铅酸,而且在车辆使用之后作为储能的完整使用周期平均超过30年,所以不能把低速四轮车和电动汽车混为一谈。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确定是大方向,但汽车里应该不会有低速这一个类别。
北京冬奥会***购氢电能源车,这是未来新能源车的风向标吗?
北京冬奥会***购氢电能源车,肯定会对未来有一定的影响的。
冬奥会奖牌正式公布,引得大量的冰雪强国垂涎欲滴。所以,俄罗斯将会派出15个团队,合共599名运动员出战十几个冬奥项目。其中包括:冰山滑橇、高山滑雪、冰壶、速度滑冰等。值得一提的就是,在2021花样滑冰世锦赛当中,获得女单项目的前三名,也有资格参加2022北京冬奥会。据悉,这一些选手已经开始“以赛代练”,在各种花样大赛当中检验训练的成果。值得一提的就是,在2022北京冬奥会,***购氢电能源车,是对于未来有一定的影响的。
比赛场馆设施已经完工,冬奥村也已经配套完成。据悉,本届赛事在三个赛区都建立了奥运村,大型的公寓配套完善,甚至可以在结束之后直接提供给人才住房市场。当然,外界还在关心运动员的饮食和交通方面的消息。据悉,冬奥会期间,运动员可以在奥运村享受购物、美食和***一体化的配套设施。而且,在22处生活服务空间当中,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涉及餐饮***、商业配套、文化体验等多项内容。
选手们可以享受快餐、干洗、花店、旅行社、美发美甲、便利店、国航提供机票订改签等服务。据悉,运动员的正常饮食和住宿的费用,都会由主办方承担。众所周知,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主办方就承担了外国选手的飞机票和食宿费用。所以在2022北京冬奥会,也不会对运动员进行收费。而在交通运输方面,北京冬奥会也引入了140辆氢能源汽车,无人驾驶共享新能源汽车实现运动员、工作人员及参观人员的“一对一”的服务。
正所谓:“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
中国代表团成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东道主,奥运健儿们都憋着一股劲,即使面对的是冰雪强国。我们也会相信中国奥运健儿,不会让江东父老失望。当然,我们也希望伊丽莎白·图克塔米舍娃、安娜·谢尔巴科娃、亚历山德拉·特鲁索娃等名将在花样滑冰项目中展现出自己亮丽的风***。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高科技和新能源出现在各种体育项目中。
关于氢能的机会
- 国家对于碳中和推行的决心是巨大的,大力推广氢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手段之一。市场资金对于国家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永远是最准确的(这里并不是单指股市)
- 氢能源汽车最大的优势有三点:清洁、低重量、续航长,但是,同样的目前来说缺点也很明显:
- 整车单价贵,商用车约为100-200万/台,乘用车约为 60-70万/台, 这里说的是具备量产条件的价格。
- 氢气成本高,目前需要靠***补贴才能到能勉强接受的价格,这里包含两个部分:制氢和运输,之前制氢的途径主要有三:氨气制氢,分解水制氢,煤炭制氢,成本都比较高,而且如果从整个全局流程上看,根本不环保,现在未来确定的方向会是光伏制氢,成本非常低,而且清洁。这也是各大光伏企业,纷纷投资制氢产业的原因。
而运输氢气想要降低成本,便需要铺设管道,这里是非常大的国家级大资金投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 基础建设投入大,时限长,这里包含管道铺设以及加氢站建设,目前全国加氢站总数不超过100个,要想大面积使用,这远远不够。
3.***对氢能源企业补贴,汲取了之前很多电动车企业骗补的教训,这次***对于企业补贴的制定异常严格,这样对我们是有好处的,***筛查过的企业绝对是行业里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布局在前的企业,这里谁优先拿到补贴,就有机会成为这个赛道的龙头。
4.冬奥会将是氢能源赛道开始激烈争夺的起点,届时各大企业的布局以及研究成果将浮上水面,北京及周边地区(河北,山东)对于氢能的布局也是非常积极的。
5.氢能赛道不止有氢能源汽车,氢能的应用场景将涉及有轨列车,航运,军工(主要是无人机),叉车等,据了解,欧洲和美国的高铁电气化覆盖率不及1/3,他们将直接跳过电气化有轨电车的布局直接使用氢能源列车,此外在军事领域无人机上面,氢能源的低重量和长续航也与其适用条件非常符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