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国内新能源汽车,迟到的丰田还有机会吗?
感谢邀请!
在目前国内政策的基础上判断:丰田有机会,但是机会不大。
1、这与丰田的发展路线有关,丰田的技术发展方向为混动,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搜。目前国内支持的是纯电动,即便丰田要再2020年推出10款电动车,但是起步稍晚,从这方面说丰田没有什么技术优势;
2、国家补贴政策2018年没混动,2019补贴政策迟迟没出台。根据各方预测,退坡机制是肯定的,问题是退多少,预计混动还是没补贴;
3、毛衣战中,特朗普说中国补贴没有一视同仁,从这点看丰田想拿到国家补贴比较难,地方补贴可能会有机会。
4、其它品牌都在大力发展纯电车型,从BAA到大众通用,丰田面临的对手很多,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不是没可能,但是比较难。
以上说的是丰田面临的挑战,有不充分支出欢迎补充!
但是丰田也不是没机会,主要原因:
1、日本人的钻研精神或者叫工匠精神,不得不服,虽然不太喜欢日本人,但是工作态度上还是钦佩他们。他们认准的事情会花费很大精力去做,不能排除他们在纯电技术上突破;
2、日本车比较受国人喜爱,纯电的一个瓶颈就是续航里程,日本人做车的精致程度几乎达到极致,所以减重方面对续航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是他们的一个优势;
3、日本人对消费者需求及体验方面做的比较好,对购车者的心理把握的比较好,会有很多人认可丰田车,从而去购买,这点从中日******时,依旧很多人买日系车可以看出。消费心理不分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
以上为个人理解,欢迎补充!
谢谢悟空的邀请,我的答案是有机会,原因有以下几点:
可以说才刚刚开始起步。因为除了几个大城市外,其他的城市对于新能源车的相应配套设施都不健全,所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丰田有很多时间来纠错,修改自己的战略布局。
2、技术壁垒没有形成,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前期进入市场的车企,都是在累积技术的过程,做的比较好的有国产的比亚迪、荣威,吉利等,合资或者进口的特斯拉、日产、宝马等等。大家在技术上并没有谁领先谁更多,基本都是同一起跑线,而丰田在这块的技术也不弱,从油电混合技术上,基本可以判断,还是有自己的技术累积
3、合资品牌并没有大量进入,尤其是紧凑型家用车这个级别的非常少
大家在选用新能源汽车时会发现,合资车进入的都基本上高端市场,比如宝马X1、特斯拉、沃尔沃s90等等。合资品牌进入紧凑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少之又少,基本都是国产品牌占领着,所以丰田卡罗拉以及雷凌的进入,在这个角度来讲,应该算是领先的,包括大众、本田、通用等,都还没有进入到这个市场,也就是日产轩逸纯电动、福特的蒙迪欧插电、起亚的K5插电以及现代的索纳塔插电。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我认为丰田现阶段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有希望的,至于最后能否像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还是需要看丰田自己的营销方式和销售政策了,毕竟国内像比亚迪、荣威、吉利等国产品牌在技术上并不比丰田差,可能有的方面还更好。
最后还是希望国家能把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做起来,这样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扩大,毕竟中国是个人口流动大国,犯里程焦虑症的人还是很多的
汽车达人老谭,关注我,给你最真实的汽车测评和最新汽车资讯。
觉得老谭说的有道理,请点赞,转发加关注,谢谢大家支持
如何看待各地四千五百亿新能源汽车布局计划?
新能源汽车布局***,可以看出顶层设计者的雄才伟略,是“巴黎协定”为改变生态环境的具体实质性行动的。人类对热能源过分的开发利用,气温上升,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行;干旱,台风频发;二氧化碳使空气含氧下降等等,可以说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燃油汽车也是其罪魁祸首之一。能源转换,热能源转换成冷能源;生化能源转换成自然能源;不可持续能源转换成取之不尽的可持续能源,电动汽车,氢动力,燃水汽车,以及正在研发的石墨烯电池,核能车将是另外一番新天地。燃油汽车在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研发,已经致善尽美,让人爱不释手,客观现实,我们必须忍痛割爱。新能源车刚刚开始,如同一个孩提正在成长,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人们的接受度还不是那么高,没有燃油汽车那样得心应手,社会保障配套设施还跟不上。现在有了如此重大决策,那将如虎添翼。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再走燃油轿车的老路!交通工具微型化,是解决城市病的金钥匙。平等的上路权,是为民理念的最大体现,有车族仅仅只是解决上下班,电动两辆三轮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须工具,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让每个人对电动交通工具,各取所需,才能享受到真正和谐社会!
布局全产业链,恒大能做好新能源汽车吗?
新能源车既节能又环保,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家大力提倡推广的车型,补贴力度很大。
企业往往是追求回报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特征。恒大集团进军新能源也是跟随国家政策的一种行为,顺应国家政策往往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收益。
新能源车由于刚刚起步,有很多关键技术如电机、电池、电控等并未完全突破,相比传统燃油车来说,进入门槛非常低。恒大以其铁腕治企手段,全力发展新能源车,在短期内推出新车型并不是难事。
但是要想坚持实业兴企,恐怕还是需要坚持长远的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是王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